臺北松山機場介紹
臺北松山機場雖有“國際航空站”之名,但自中正國際機場(現臺灣桃園國際機場)于1979年啟用后,松山機場的航班改為島內航班為主,為臺灣島內航線輻輳,國際線部份則僅提供零星包機、國內外政要專機起降。維持國際航空站編制的原因,是民航局國內航空站組織有法律的人數上限,假如松山機場降級以國內線航空站編制,將導致人力不足。2008年起的臺灣-中國大陸兩岸包機航班,因為眾多的商務旅客,開航后,隨即取代衰退的島內航線,成為松山機場的主要航線航班。
1950 年啟用,占地面積182公頃,可供747 以下的機型起降。松山機場曾經是臺北的首要機場。但在中正國際機場啟用后,松山機場僅供臺灣省內航線使用,發展緩慢,甚至呈萎縮之勢。2001 年,旅客吞吐量大約500 萬,世界排名在第160 左右。在臺北捷運內湖線于2009年通車后,松山機場成為臺灣繼高雄小港機場后,第二個設有聯外捷運系統的民用機場。
臺北松山機場地理位置
臺北松山機場(Taipei Songshan Airport, IATA:TSA, ICAO:R CSS)是臺灣交通部門民用航空局臺北國際航空站與臺灣“國防部”空軍松山基地共享的中型機場,位于臺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末端,由民權東路與民族東路與市區相隔。由于位于臺北市松山區,臺北松山機場又通稱為松山機場或臺北機場。由于夏季暴風雨或是臺風的影響,松山機場在夏季的午后很容易形成空氣對流,較低的云層常影響飛行。
臺北松山機場站
最早興建于日據時期時為軍方專用機場,二次大戰結束、中央政府接收臺灣后改為軍民共享,也曾開設“臺北-上海”航班。在1949年國民黨政府撤守到臺灣后,松山機場也逐漸擴建,以應付逐漸成長的島內和島外航班。松山機場雖然歷經多次擴建/改善工程,但都因為腹地過小而成效不彰,于是臺灣在1970年代進行的十大建設里包含在臺北市郊區的桃園縣興建一座新的國際機場,為后來的中正國際機場。在1979年中正國際機場開放后,松山機場也改為島內航班專用機場。
臺北松山機場1999年初,為了減低臺北市內最高的建筑物-臺北101大樓對飛航安全的影響,臺灣“民航局”改變商業航班進出松山機場的飛行路線。不過,考慮到飛機航班進出松山機場的安全,這問題在1999年底時獲得了解決,臺北國際金融中心大廈專案向后延伸一段距離,確保在2003年大廈建造完成時依然可以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雖有“國際航空站”之名,但自桃園中正國際機場開放后,松山機場已為純島內航班航空站,目前為島內航線輻輳。若是中正機場無法降落時,除了轉往小港機場降落,有時島外線班機也會改由松山機場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