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以 39 年大戰爆發時的技術標準來看,劍魚攻擊機也是一架過時的飛機:老式的雙翼結構,少的可憐的武備,敞開的座艙,僅僅 225 公里的時速,和 3,260 米的最高升限,讓它看上去和一戰時的老爺飛機沒有太大的分別。作為一架 1935 年正式完成的艦載攻擊機,比兩年后日本海軍采用的 97 艦攻要整整落后了一個時代。而這正是這架老式飛機奇妙的地方。在英國皇家海軍戰爭前期載入史冊的幾次重大軍事行動中,劍魚攻擊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用實際表現證明了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武器,隨后一直活躍在大西洋戰場的第一線直至終戰。
主要型號
劍魚 Mk.I 型
隨后的實驗一切順利,1934 年 11 月,TSR-II 裝上了浮筒,進行海上起降實驗,“反擊”號戰列巡洋艦負責用彈射器彈射 TSR-II 并隨后回收。預生產型的劍魚被稱為劍魚I型,并獲得了 68 架的定單。到 1938 年,英國皇家海軍裝備的所有其他類型魚雷攻擊機均被劍魚攻擊機替換。到 39 年 9 月 1 日戰爭爆發為止,13 個攻擊機中隊裝備了劍魚攻擊機,并給予它一個非正式的綽號“stringbag”(網兜)。
劍魚 Mk.I 浮舟型
到戰爭結束為止,超過 13 個飛行中隊先后列裝了劍魚攻擊機。最后一個劍魚攻擊機中隊于 1943 年 6 月成立,隸屬于流亡英國的荷蘭政府。
1940 年初,劍魚攻擊機的生產由費爾利公司轉移到布萊克本航空制造公司,布萊克本公司繼續生產劍魚 I 型,直到 1943 年新的劍魚 II 型出現為止。
劍魚 3 種型號側視圖,Mk.III 機鼻下為對海探測雷達
一架標準的劍魚攻擊機有三名乘員:駕駛員,觀察員,通訊員兼后座機槍手。這架雙翼飛機除了起落架固定外,其機翼可以使用旋轉機構向后部分旋轉,以節約航母或巡洋艦上的寶貴空間。機首裝備一挺.303 英寸同步機槍,通訊員操作一挺同口徑的后座機槍。